振興實體經濟 家居制造業首當其沖
供給側改革就是由于供需出現了重大的錯配,消費者不再需要那種簡單粗糙的東西了。我們的對象是擁有住房的人,他們除了物質需要還有更多精神方面的需求,這方面恰恰是我們產業升級的目標。消費者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高品質的服務與產品,這才是市場條件下真正的價值回歸。
把生產優質、精致的產品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適應市場的需要,也是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敬業精神,尤其是80、90后的工人就業之后,不少人嚴重的缺乏敬業精神,導致了企業的不穩定和浮躁,我們要徹底扭轉這種意識形態。
近年來中央提出來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我們一定要充分理解其中含義。第一、從經濟的本身屬性來講,實體經濟是萬業之本。第二,中國要想真正強大,必須擁有強大的實體經濟。第三,國家層面的稅收、就業、穩定也都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撐。第四,家居行業現金流持續、穩定,國家和國民正需要我們來振興實體經濟。因此在當前經濟的虛實之爭中,虛擬經濟我們要,互聯網我們更要,但是它們只能是助推劑,實體經濟才是中國的脊梁。

中國企業對品質要有更高追求
我們中國的產品,設計、技術、品質、標準都沒有國外的高,中國企業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有高要求。工匠精神代表著整個企業的產品是精致的,包括高溢價能力和效率等等。我們企業會要求員工到全國去學習,硬件要買得到,軟件要學習員工的創造精神等等。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我們發展靠的是資源、關系,但是未來的三十年,自身和潛力和市場的認可成為能夠在行業中繼續走下去的關鍵。
工匠精神其實是一種企業態度
TATA的客戶重復購買率達到30%多,非常認可產品的品質。在生產、研發方面企業肯定還要提升。想要真正的工匠精神,我們需要專注的一生去做一件事的態度,把每一個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這才是工匠精神。所以一個企業能打造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有這種態度,能夠用心把產品做得更強大。對于成本的壓力,企業可以從規模和自動化上來化解。TATA雖在產品升級,其實成本沒有降低而且價格更高,毛利也會更高一些。
標準化是現代工匠精神的核心
面對消費升級以及不斷增加的經營和制造成本,制造業以及平臺銷售渠道都面臨巨大的挑戰。想要站住腳,企業在產品和經營模式上都必須要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同時,也要在營銷和產品的宣傳過程中,為客戶提供價值。具體的做法就是從專業角度為消費者提供幫助。此外,統一技術,統一標準應該是工匠精神在經營和生產過程中的核心。如果沒有技術、沒有標準,很難做出真正的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