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行業標準日趨完善,家居市場的服務水平也在逐年提升,但家居市場的消費爭議依然屢有發生,且每年的投訴數據都在悄然改變。透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市民在置家裝修過程中需要十分警惕的“雷區”。
據我市工商局“12315”指揮中心記錄,2015年全年我市居民在該處進行的投訴案例中,涉及到家具、建材、家裝產品及服務的案例共計為131起,其中投訴家具商的案例有66起,涉及到建材消費爭議的案例為59起,涉及到裝修施工的案例為5起,另有1起投訴案例涉及到家紡產品的質量問題。
環保性能屢被提及
在所有的5起關于家裝公司的投訴案例中,其中一起案例的主要爭議便是裝修的環保性能;在涉及到家具消費的投訴案例中,有消費者提出了“沙發有異味”、“衣柜有刺鼻味道”等問題;而在有關建材產品的投訴中尚未發現有消費者對產品的環保性能提出質疑。
從投訴案例可以看出,“環保裝修”的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居民已經開始就產品的環保性能與商家進行較真。有消費者在發現沙發有異味時就直接要求商家給以退貨處理,并不接受商家提出的資金補償建議,可見在該消費者心中產品的環保性能是凌駕于資金補償之上的。
然而,事實上當前我市居民對家居產品的環保性能進行較真的還是太少了,尤其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去年幾乎沒有消費者針對建材產品的環保性能提出投訴。這主要是因為大家缺少判斷家居產品是否環保的科學手段,當前消費者質疑家具的環保性能時主要依靠個人嗅覺。筆者在此提醒消費者,判斷裝修環保與否不能僅靠嗅覺,最好請專業機構進行科學檢測。
送貨延遲成投訴熱點
縱觀去年消費者有關家居產品的投訴事由,“送貨延遲”成為了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在市“12315”指揮中心記錄的涉及到建材產品和家具商戶的投訴中,有超過18%的案例涉及到“送貨(交工)延遲”問題,其中木門、定制家具是“送貨延遲”涉及到的主要產品品類,此外還有一戶業主就裝修公司不能如期交工進行投訴。
對比2015年之前幾年消費者對家居建材產品的投訴案例,雖然之前也偶有消費者對“不能按時送貨(交工)”進行投訴,但為數甚少;而去年消費者對送貨時間顯然更為在意,而且有部分消費者直接要求商家按照合同約定按日支付違約金。
很顯然,在居民生活、工作節奏逐漸加快的形勢下,過往“晚到幾天沒關系”的說法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送貨時間延遲對居民造成的影響并不只是“晚住幾天”那么簡單,在很多時候家具不能如期到貨確實很誤事兒。在現代生活中,多數家庭對房屋的裝修、通風、入住時間都會提前做好安排,如果商家不能按期交貨會直接打亂家庭的生活節奏,比如,作為婚房的居室未能按照約定時間裝修交工很可能導致之前安排好的婚期不得不做出改變。
職能部門在對此類案件進行調解時主要依據就是當初的買賣合同。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家居建材產品或雇傭家裝公司時一定要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交貨或完工日期,并寫清楚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