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統中式家具的味兒,又不缺現代家具的簡潔,我更鐘情新中式產品;傳統和現代的比例有點奇怪,并非加入現代元素就能稱之為新中式家具,有些設計不倫不類……
這是大眾消費者在面對新中式家具時,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也將新中式家具當下面臨的問題暴露無遺。
合理定價和優質服務成新中式家具最大弊端
如果想讓更多人成為新中式家具的使用者,甚至粉絲,《廣廈時代》認為合理的定價和優質的服務格外重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具品牌負責人告訴本報,一套價格在五六萬元的新中式家具更容易被大眾消費者所接受,這套家具里最好包括餐桌、雙人椅或床架等一兩個大件產品,但是目前多數新中式家具的價格偏高,少數品牌甚至開出天價。此外,在售中和售后服務方面,多數新中式家具品牌也“差強人意”。比如,單品多于系列產品好看不好配,無法以自己產品為載體為消費者提供整體居室設計服務,銷售人員對設計認知度較低很難為業主提供合理的選配建議以及部分新品牌在售后服務方面毫無經驗等等。
部分新中式產品被疑“嘩眾取寵”
在往年對新中式品牌的關注中我們發現,消費者將其拒之門外的原因多為“設計過于形式化”、“好看不好用”、“離真實生活太遠,不會搭配”等,當這些來源于生活的消費心聲聚集在一起,常常讓新中式家具面臨“嘩眾取寵”的質疑。的確,大眾消費者更希望花錢買到好看且耐用的新中式家具,而不是一件中看不中用的藝術品。U+家具創始人沈寶宏也向本報表示,設計應該首先考慮使用感受,別給生活添麻煩,也別成為使用者的負擔,如果再能舒適耐用更好。
那么,曾經被賦予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者的新中式家具,有沒有從“小眾設計品”向“大眾耐用品”進行轉變呢?然而,本報對上述問題的探訪喜憂參半,其中一些新中式主流品牌在經歷1—2年的市場摸索后今年有所改進,改良后的產品材質更耐用、設計更人性、套系也相對完整,展會中在一旁駐足觀看的人時常會忍不住坐下或躺下試用,試用過后也大多微笑離去;而有些今年新出現的新中式家具品牌,追趕潮流的痕跡明顯,雖然形神兼備設計感不弱,但參觀者在這些家具品牌展示空間中的表現多為站在遠處觀賞時微笑,試用后起身則搖搖頭。